11月21日,由顺德区人大常委会与顺德融媒合作推出的直播对话访谈节目《人大代表有嘢讲》节目播出。节目为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倾听群众心声拓宽渠道,让代表们现场与市民交流互动,听取民意,了解民生。
本期节目的话题是:让市民群众少花钱就能在家门口看好病。围绕这一话题,参与节目的两位人大代表畅谈感受,分享观点,并现场与市民、网友交流意见建议。
希望补充基层力量
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五到家”
医疗服务“五到家”是今年顺德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顺德今年要推动健共体牵头医院的人才、技术、药物、设备、信息下沉到1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让市民群众少花钱就能在家门口看好病。
节目中,参与节目的两位人大代表均肯定了目前顺德医疗服务“五到家”的推进工作。区人大代表、伦教医院医务科主任何淑川介绍,在“专家到家”工作方面,伦教辖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每周均有专家下沉,今年1到10月,累计接诊7615人次,专家下沉367次。另外,在两病即糖尿病、高血压的“药物到家”方面,伦教医院有的药,辖区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都有,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就医开药。
乐从镇人大代表、乐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桂玉着重分享了乐从的“医保到家”工作。她介绍,目前专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开诊时,市民可以享受站点的医保待遇,普遍门诊的报销比例比医院高20%,特定门诊报销比例比医院高5%。如果市民有参加家庭医生签约,还可以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家门口看病更加实惠,越来越多群众首选在基层就医。”林桂玉说。
对于顺德目前医疗服务“五到家”工作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两位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员的问题。
“现在镇街医院的医生招聘是比较困难的,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专家下沉的工作就比较难推进。”何淑川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强社区医生的专科培训,使他们对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断筛查,能够达到与镇街医院同质化的效果。此外,在解决人手问题之后,下阶段还要进一步拓展下沉专家的范围,比如妇科、儿科、疼痛科等。他认为,随着“专家到家”“技术到家”“药物到家”等工作的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会逐步提升,也有助于转变市民“找熟人看病”的就医观念。
林桂玉认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也同样存在人员紧张的问题,无法满足人口规模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工作负荷比较重,整体人力紧张,急需补充人力。
优化提升分级诊疗举措
提升市民群众就医服务体验
数据显示,截至9月,顺德已实现区内15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全专科联合门诊”覆盖,10个镇街健共体合力推进“五到家”扩面增量、提质增效。从以前人们常说的“看病难”“看病贵”,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少花钱”“看好病”,顺德正以医疗服务“五到家”为抓手,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就医服务体验。
对于下阶段顺德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再发展,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就医服务体验方面,何淑川建议,顺德卫健部门要继续加强医改宣传力度,让医改的内容和服务更为市民群众所熟知。“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这两种病的药物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报销比例比较高,群众完全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看病,而无需到上一级的医院,这样也能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
此外,何淑川还建议,希望顺德不断优化双向转诊的流程,让群众就医、住院、门诊更加通畅;加强推进一体化慢性病中西医门诊建设,以及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参与度。“我认为通过这些举措,顺德医改应该能达到越来越好的效果。”何淑川说。
林桂玉认为,市民群众的就医服务体验与顺德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息息相关。为了能让市民看病就医更方面、更实惠,她希望顺德能够不断完善、优化与基层就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医保支持政策,比如可以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适当拉开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差距,也可以增加促进基层就诊分级诊疗的一些相应医保政策。
另外,林桂玉表示,目前顺德基层医疗机构运营能力相对较弱,希望医保基金可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支持和倾斜,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高质量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