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德制造”护航,区人大常委会推动航道港口畅通高效
来源:区人大      作者:区人大       发布日期:2023-08-11
    2023年8月9日下午,顺德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全区内河航道运力、深化“河海联运”、提升港口码头高效周转情况的报告,以及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的调研报告。

部门措施
顺德强化区域性通关协作
加快融入大湾区港口经济圈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北临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畅通,拥有良好的航道通航条件,岸线资源丰富。加强岸线的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对改善投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据了解,顺德现有港口码头企业20家,其中客运企业1家,集装箱企业7家,港口危险货物企业3家,货主码头企业9家,顺德客运港是佛山市唯一的客运口岸港口,开行顺德至香港中港城航线。
    会上,顺德区交通运输局汇报称,为推进全区河海联运一体化,提升全区港口水运行业高质量发展,顺德努力提升港口码头周转量,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经济圈。
    以提高经济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顺德区交通运输局分别与广州港务局、深圳市港航和货运交通管理局签订框架协议,大力推动江海联运战略合作,引导顺德货物适水运输。
    顺德大力支持区内企业积极主动与广州、深圳等国际大港口对接,配合海关等部门强化区域性通关便利化协作,实现一、二类码头资源共享共用、业务无缝对接、货物快速通关,形成“两港如一港”的一体化操作,让进出口货物在内河与沿海码头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推广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的项目,在内河港口完成所有申报验放手续,直接由驳船运至深圳蛇口港出境,从而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进一步压缩了通关时间,提升效率,节约通关成本。
    在临港经济区建设方面,顺德新港二期建设加快推进,自2022年11月开始建设以来,进展比较顺利。

人大建言
港口基建注重智能化、信息化,
推动航运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今年4月至7月,顺德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对全区内河航道运力、深化“河海联运”、提升港口码头高效周转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区政府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发挥运河独特优势,坚持推进“河海联运”一体化,在持续推动内河航运突破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其中,顺德航运强化区域性通关协作,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内货物高效便捷流动,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模式,降低了进出口企业物流成本。
    报告建议,顺德区政府应重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现代化装卸设备和物流管理系统,并加大智能化、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顺德新港二期建设,推动全区内河水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顺德制造”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内河航道和港口发展向更高水平看齐,推动顺德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会议对上述报告进行了审议讨论。有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会提出,区政府应聚焦短板,推进数字化管理,打造集约高效、安全便捷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制定科学的航道交通管理方案,合理规划船只运输航线,避免拥堵和交通冲突,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强化码头功能建设,优化港口通关服务,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顺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铭恩认为,高效运转的港口码头一般是同类商品的中转站,而散杂货码头很难做到高效运转。为此,政府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进出口货物类别引导提升港口码头经营管理水平。相关部门也应倾听港口码头和航运公司经营者对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和建议,依法依规进行解决,进一步提升航道和港口运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