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有嘢讲㉗丨顺德应如何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来源:区人大      作者:区人大       发布日期:2024-08-09
    8月8日,由顺德区人大常委会与顺德融媒合作推出的直播对话访谈节目《人大代表有嘢讲》节目播出。节目为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倾听群众心声拓宽渠道,让代表们现场与市民交流互动,听取民意,了解民生。
     本期节目的话题是: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围绕这一话题,参与节目的两位人大代表畅谈感受,分享观点,并现场与市民、网友交流意见建议。

关注顺德老旧建筑活化改造:要留住顺德人的乡愁

    顺德保留了大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老旧建筑,比如老祠堂、旧民宅、特色镬耳屋、蚝壳墙等,它们承载的不只是家族根脉,也关系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是众多顺德人乡愁的一种体现。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增强地区文化竞争力和特色的重要举措。如何让老旧建筑通过活化焕发生机,让顺德的历史文化得以保护传承,是顺德一直以来思考的命题。
    今年,顺德把活化老旧建筑纳入到民生实事项目中来,提出要完成5个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项目,以点带面扮靓城市颜值。节目中,区人大代表、顺德区博物馆馆长萧志华认为,老旧建筑的改造或者活化,除了要以美学思维将老、旧、破的闲置空间蝶变为文化旅游创意共享空间之外,还需要融入顺德特有的文化元素,提升空间文化内涵和文化体验。“比如融入非遗文化,以及美食、龙舟、武术、粤剧等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联动活化项目打造文化生态圈,发起文化探寻线路、文化营造计划、文旅研学、文艺活动等。”萧志华介绍,为了让市民了解老旧建筑的活化利用成果,顺德博物馆特别策划了“行走顺德”文化探寻系列活动,带着市民实地体验顺德历史文化、探寻顺德之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萧志华表示,老旧建筑的活化关键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以更现代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人、外地游客,提供多维度文旅体验,让顺德人文魅力转化为顺德城市吸引力和文旅新动力。“从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中衍生出商业,通过商业推动传统文化发展,而不是从纯粹的商业里找文化。这样才能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的目的。”
    乐从镇人大代表、大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满全则认为,老旧建筑的活化改造有两点需要遵循,一是“不刻意破坏”,坚持“最小干预”,保持原有的建筑肌理;二是把握“旧”的尺度,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护中进行微改造。节目中,他以大墩村结合艺术进行改造作案例介绍时讲到,大墩村的旧改、艺改都是从乡村整体协调性出发,遵从保留旧屋原貌来开展,市民游客走进大墩,所看见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设计后的产物,但却很难发现被设计的痕迹。
    对于如何让老旧建筑通过活化改造留住顺德人的乡愁,梁满全认为,既要尊重历史与文化,保持乡村的自然与生态,也要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规划与协调。“比如在进行古旧建筑活化改造时,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风格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村居在发展的同时,让人们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家乡情感和文化底蕴。”梁满全说。

在文化传承中发挥年轻人的专长和热情

     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项工作里,年轻人的力量不容忽视。如何引导、利用好青年团体或者社区里面年轻人的力量,一起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来,萧志华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顺德区博物馆利用社会资源成立了‘顺博之友’组织及顺博志愿者队伍,队伍中有许多的年轻人,包括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萧志华认为,年轻人在讲好顺德故事、保护传承好顺德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年轻人的加入,顺德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才能后继有人。
    梁满全同样认同当代年轻人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展现出独特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他介绍,此前他们发掘了大墩村一位研究明朝历史的青年研究生,通过发挥他的专业优势,对大墩村的历史文化、碑文翻译和古建筑风貌进行了细致梳理,并将挖掘成果整理印制成小册子,让更多人了解大墩村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梁满全建议,要注重挖掘本地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还要创造良好环境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就业。此外,还要积极带动外来青年艺术家参与社区教育建设,要为年轻人提供平台和机会,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热情,共同为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节目中有市民留言建议,希望今后可以举行一些宣传顺德当年今日的文化活动,带动历史文化的传承。萧志华回应,顺德区博物馆在今年11月就会举行一个关于顺德的老旧照片和老旧建筑的展览。另外,他们的“顺博讲堂”活动在下阶段也计划就相关问题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让市民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欢迎市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