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顺德区人大常委会与顺德融媒合作推出的直播对话访谈节目《人大代表有嘢讲》节目播出。节目为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倾听群众心声拓宽渠道,让代表们现场与市民交流互动,听取民意,了解民生。
本期节目的话题是:如何让顺德养老更有“医”靠。围绕这一话题,参与节目的两位人大代表畅谈感受,分享观点,并现场与市民、网友交流意见建议。
勒流杏坛
新的医养结合项目有新进展
顺德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之一。今年顺德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持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推进勒流医院、陈村仙涌和杏坛马齐医养结合项目,新增床位300张,让养老更有“医”靠。
节目中,佛山市人大代表、勒流医院院长杨春龙,杏坛镇人大代表、杏坛医院院长唐智先后介绍了顺德相关医养结合项目的推进情况。其中,勒流医院依托旧住院部打造的现代化医养结合中心将于年底正式接收长者入住,中心和病房有连廊贯通,当老年人需要医疗服务的时候,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迅速到位。杨春龙还介绍,勒流医院的医养结合中心在每一个养老床位都安装了睡眠监测雷达,对长者在夜间活动与睡眠过程中的呼吸、心跳、动作等进行监测,并配备了智能体检一体化机,对长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让长者养老更安全、更舒心。
而杏坛马齐医养结合服务站规划建筑面积超3000平方米,已建设医养床位50张,目前进入后期装修阶段。唐智介绍,杏坛医院的内科专家、中医专家、康复技术人员将参与到服务站的医养服务日常查房工作,专科医生会定期到服务站出诊查房,解决一些疑难病例;康复技师会为长者进行康复锻炼;全科医生和护士会为长者提供日常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服务站将通过落实好顺德医改的“五到家,五融合”,让长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与医院一样的同质化的诊疗服务。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涵盖了老年护理、医疗康复、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管理等多种功能。对于顺德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下阶段的发展方向,杨春龙认为,顺德各医养结合服务站点可以创新思维,比如加强与村居沟通,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村居内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筛查并建立档案,并根据长者的身体情况、家庭条件、入住意愿等进行分类,引导他们入住到中心和分点,或者为其安排家庭病床服务。“通过与每个村居建立起医养信息网,及时关注每一名长者的状况,合理利用好社会资源。”杨春龙说。
在推动区域养老从顺德实践变成顺德模式的方面,唐智表示,关键是要持续推动顺德当前的医改“五到家”工作与医养结合工作相结合,把药品、专家、技术、信息和医保都下沉到长者的家门口,让长者做到足不出村、足不出小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高品质的养老。
探索建立职教人才培养体系
解决医养结合的人才之困
无论是家门口的社区养老,还是医院养老、医疗机构养老等,要实现养老的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其实相当重要。杨春龙坦言,顺德在医养结合方面的人才缺口相当大,尤其是管理人员很稀缺。对于如何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他建议,政府可以放宽退休返聘医务人员的条件。
“部分医护人员在55岁甚至50岁就退休了,其实这些人在医养方面都很有工作经验。”杨春龙认为,许多退休的医务人员从技术到自身条件都能完全胜任养老服务,完全可以为顺德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人才上的支持。他还建议,政府应当制订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标准与职业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吸引和鼓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唐智则表示,顺德医养结合人才的缺乏不仅呈现在数量上,还呈现在质量上。他认为,顺德在职业教育上有基础、有条件,职业院校可以尝试建立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培育完整的医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建议政府能够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包括通过薪酬、职称评定等方式激发医养结合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唐智说。
节目中有市民、网友通过电话、网络留言参与节目互动,两位代表均表示,接下来会继续通过调研和走访的方式,收集、整理好市民的意见建议,并代为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



